输血那些事——关于输血,你知道多少?
输血这一诊疗过程,可以看作是一项小的“移植手术”,虽然仅仅是靠一条输血器完成的操作,看似简单其实包含了非常复杂的医学理论。因此,在临床中,会经常遇到一些患者提出各种问题,以下我就临床中遇到的情况,分享给大家,与君共勉。
一、患者:要输全血,全血啥都有,效果更好!
回答:这是个误区,全血其实也并不“全”,由于血液保存液是针对红细胞设计的,只对红细胞有保存作用,全血中除红细胞以外,其他成分浓度都降低了,同时功能也部分丧失,起不到治疗作用,更易导致输血不良反应。临床主张输注成分血,针对患者体内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,选择合适的血液成分进行输注,不仅仅可以防止血液浪费,同时保证了患者的输血安全。
二、患者:输O型血吧,万能血!
回答:O型红细胞膜表面上没有A抗原也没有B抗原,但O型血浆中含有抗A、抗B抗体,输入大量O型血时,血浆中的抗体未被受血者血浆足够稀释,就会破坏受血者的红细胞,发生溶血性输血反应。O型血不是万能的,但没有O型血也是万万不能的,在极特殊的情况下,征得患者或家属同意,以抢救生命为第一原则,我们可以选择配血相合的O型血输注,以紧急救治。
三、患者:输新鲜血,越新鲜越好!
回答:血液制品是个特殊的产品,由于各血液成分的保存方式和保存期不同,对于“新鲜度”的划分不能统一与绝对。现提倡输用保存血,不输或少输新鲜血。血液在保存期间,某些病原体会失活,大大降低了感染传染病的风险,同时也可以降低输血相关性移植物抗宿主病的发生率,输注更加安全。
四、患者:我是A型,不用查了,血型又不会变!
回答:严格来说,人的血型在一生中不会改变,但由于某些原因会导致血型抗原减弱或暂时性的“消失”。例如胃肠道腺癌患者由于丧失了转移酶而缺乏A和B抗原;血液病患者因缺乏H转移酶或酶受到抑制,致使ABH抗原发生“改变”或减弱,病情缓解时又恢复过来;肠道疾病患者的O型或A型病人,可因肠道疾病细菌影响而形成“类B”,表现为B型 或AB型,病情好转后,“类B”即可消失。
五、患者家属:医生,快用我的血救我父亲啊!
回答:直系亲属间不能相互献血!因为当受血者与供血者有血缘关系时,二者一部分遗传基因相同,受血者免疫功能低下,不能识别供血者的淋巴细胞,反过来攻击受血者的淋巴细胞,导致发病。但同样是移植,骨髓的移植却是亲属之间更易成功。因为骨髓移植是要看白细胞上的人类组织相容性抗原(HLA)是否相合,直系亲属相合的比率要高,而输血是主要考虑红细胞的抗原抗体反应,这是两个不同的血型系统。
六、患者:护士,别抽了,我本来就贫血,血越采越少啊!
回答:贫血的患者,需要经常输血来纠正贫血状态,更有甚者,是完全依靠血液来支持生命的,这类患者体内的血会随着输血次数不断增加而发生细微的变化,每天采血是必须的,有些家属会对此表示不解甚至排斥,作为医生,需要耐心的劝解和说明情况。我们必须严格遵守规范操作,以保证实验结果的准确性,也是维护患者的自身利益,对患者生命负责。
七、患者:传染病项目上次住院已经检查了,没事的!
回答:患者每次入院后,首次输血前必须检查传染病相关项目:乙肝、丙肝、艾滋、梅毒等,以判断患者输血后的相关疾病是否是因输血而引起的,也避免相关的医疗纠纷。当然,有些疾病是当前的医学条件无法判断的或疾病处在窗口期时,无法检测出来。随着现代医学的不断发展,会不断提高完善各种检测能力,增强对各种潜在疾病的认知。
八、患者:输了这么久的血怎么没见起色?还出现其他症状?
回答:引起输血无效的情况很复杂,有非免疫因素,如感染发热、过敏、肝脾肿大;有患者存在自身抗体和同种抗体情况;也有一些仍未知的因素。医生会对每次输血后的效果进行评价,针对无效输血查找原因,制定治疗方案。当然输血治疗只能治标,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病患,长期依赖,也会给患者造成疾病和负担。
输血科咨询电话:0371-88966502
文丨包杰
图片来源于网络
审核丨崔志军
制作丨符 洁