不容忽视的肺结节


   随着高分辨率影像技术的广泛应用和人们健康观念的改变,特别在新冠肺炎疫情期间,人们对肺部健康更加关注。胸部CT作为肺部常规检查手段,临床使用率成倍增长,随之而来的是令人惴惴不安的报告结果——肺结节,其中“磨玻璃结节”更是让大家谈“结”色变,那么肺结节=肺癌吗?


   其实,大家怕的不是肺结节,怕的是肺癌。所以我们讨论肺结节,就必须讨论肺癌。判断肺结节是不是肺癌,就很关键。CT检查所见肺结节,大部分是良性结节,特别是小结节,绝大部分是良性的。不用太担心,但也不能掉以轻心。


   先要明确一个概念, “结节”并非是一种疾病,而是医学影像学上的专业名词。临床上是这样定义的:
   一、肺肿块:肺内生长类圆形、边界清楚、直径大于30mm的病灶称为肿块;
   二、肺结节:直径小于30mm的软组织病灶称为肺结节;而小于20mm的结节称为小结节,小于5mm的结节为微小结节。


   肺结节的高危人群有哪些?
   肺结节形成的原因复杂,各个年龄阶段均可发生。年龄≥40岁且有吸烟史、环境或高危职业暴露史(如石棉、铍、铀、氡等接触者)、慢阻肺、弥漫性肺纤维化或既往有肺结核病史者、或者罹患恶性肿瘤或肺癌家族史等等,属于高危人群,由于绝大多数肺结节临床无症状,一般建议1~2年进行低剂量CT筛查。
   诊断肺结节哪些检查是必须的?
   1.PET-CT对纯磨玻璃结节诊断价值不大;对大于8mm的实性结节或实性成分>8mm的混合型磨玻璃结节有诊断价值,在活检或手术前建议4周内行PET-CT检查。
   2.强化CT对纯磨玻璃结节诊断价值不大;对8-10 mm的实性结节或实性成分>6mm的混合型磨玻璃结节有诊断价值,在活检或手术前4周内行强化CT检查。
   3.纯磨玻璃结节病变一般不必做骨扫描、头颅MRI检查和腹部超声等检查。对肺磨玻璃结节病变,术前支气管镜检查作用有限。
   4.最大径>10mm的纯磨玻璃结节,最大径>8mm的实性结节或实性成分>8mm的混合型磨玻璃结节,如果病人进行非手术治疗前推荐穿刺活检;如果病人能手术,不推荐穿刺,除非术中病理诊断困难或需要直接肺叶、复合肺叶或全肺切除者,推荐穿刺。
   发现肺部结节以后,我们应该怎么办呢?
   CT影像是肺结节的第一手资料,根据国家诊断指南,影像科医生首先会对肺结节的肿瘤风险性进行分层,分为低危结节(小于5mm)、中危结节(5-8mm)、高危结节(大于8mm),当然大小仅是重要参考依据之一,还需要根据其 “整体长相”等情况进行综合判断,太专业就不赘述了。
   肺结节处理原则:CT随访、非手术活检、手术切除等是肺结节常用处理方式,不同肺癌风险结节应进行分层管理:
   低危结节:进行年度或体检随访,小于3mm结节多数无需随访;
   中危结节:6-12月随访,病灶稳定则改为年度随访;
   高危结节:3月随访或选择穿刺活检与手术,最好由影像科、胸外科、肿瘤科、呼吸科、病理科等进行多学科会诊(MDT),给出合理的处理意见。
   一般情况下,磨玻璃结节、亚实性结节的肺癌风险高于实性结节,早期肺癌在病理上从不典型腺瘤样增生到原位癌,再到微浸润腺癌的演变有一段较长的时间,因此随访时间推荐为至少5年,时间是检验“良恶”的高手哟!同时建议最好在同一家医院进行CT随访,便于影像准确对比。在随访过程中,如果出现肺结节的直径增大、密度增加、出现分叶、毛刺和胸膜凹陷征等“不良”征象时,则转为高危结节了,应到医院及时诊治。
   日常生活中如何预防肺结节?
   1、高危人群定期筛查
   年龄4岁以上,且吸烟史≥20年以上,每天≥20支以上,或每天吸烟的支数×烟龄≥400以上,戒烟时间<15年;有肿瘤家族史,特别是有肺癌家族史;既往有肺部疾病史(慢阻肺、弥漫性肺纤维化、肺结核等);有环境或者高危职业暴露史。
   2、尽量远离各种环境职业致癌因素
   吸烟是国际公认的导致肺癌最重要因素之一,切勿抽烟并远离二手烟、三手烟的暴露;注意防护各种室内外空气污染,例如工业废气、汽车尾气、家庭厨房油烟等;避免各种职业暴露,例如煤炭、石油、化工、水泥等粉尘、毒气、辐射等。
   3、保持良好的心态和健康的生活习惯
   控制调节自己的情绪,避免长时间爱生闷气、性格郁闷或急躁爱发脾气等心理状态。调整好生活的节奏,要保持规律的作息、均衡的饮食,避免过度劳累和熬夜,并定期锻炼,提高身体的免疫力。

文丨杨帆
 

上一个:

下一个: